高颜值,还可以“刷脸”吃饭 浙大学生返校发现食堂成网红
在这里,刷脸就可以吃饭。
食堂环境堪比咖啡馆。
浙江在线3月5日讯(浙江在线通讯员 余靖静 周亦颖 张静 记者 王湛 倪雁强)人脸识别,自动称重,无感支付……昨天,浙江大学学生返校报到,玉泉校区的一家食堂吸引了学生眼球,它是杭城又一家让网友羡慕嫉妒恨的“别人家的食堂”。
这个“网红”食堂采用的各项“黑科技”大大提升了师生的就餐体验。其传递的“节约”、“光盘”理念更是受到好评。
前几天,翻新装潢的浙大玉泉校区第二食堂(原食天一隅)开始试营业。第二食堂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,可容纳近500人同时就餐。目前食堂共分为三个区域:一楼的麦思威餐厅和生活空间,以及二楼餐厅。
“物联网时代,无卡是趋势。”浙江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,“这是国内首套智慧称重计价刷脸结算系统。其目的是更好满足学校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求。”
能精准记录食物的卡路里
美味和健康同等重要
浙江在线记者在食堂现场看到,师生在取餐之前,须在“人脸识别机”前正对摄影头,绑定餐盘。食堂自助台的托盘放置区,同时是称重区。取餐者每加入一定量的菜,系统都能以“克”为单位记录相关重量,并计算价格。师生走出取餐区,即可完成“无感支付”。
该食堂的另一新奇之处是该智慧系统能精准记录食物的卡路里。取餐完毕后,用餐者的手机上会收到关于本餐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等三大营养元素的比例分析,提醒用餐者摄入平衡。
浙江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,这个功能是和学校的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团队合作开发的。他们对所有菜品的营养含量进行测算,美味和健康同等重要。
一些浙大师生告诉记者,从“光盘”的角度看,“吃多少,取多少”的自助用餐方式无疑是最为环保的。现在食堂用上高科技,很好地解决了过去按需分菜和取餐效率的矛盾,值得点赞。
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认为,浙大探索食堂新的用餐方式,食物称重精确到克,是用现代科技手段鼓励人们节约粮食,珍惜劳动,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。
可以微信下单
营业时间持续到凌晨2点
古朴老旧的房梁横纵交错。梁上垂挂着的一盏盏圆球状白灯如同星星般照亮整个大厅。
走进餐厅,扑面而来的食物香味挑逗着嗅觉和味蕾。中午11点,透明玻璃窗前,学生已经排起长队。点餐、取餐、就餐,全部在吧台上完成。玻璃窗内,食堂师傅连轴转,为学生制作精美食物。
菜单上有西式简餐、西式套餐、定食、沙拉、零点、西式小吃、汉堡意面、寿司卷等多个分类。菜品琳琅满目。
从两人沙发卡座到12人长桌,学生自由挑选。每张餐桌上,都有一个小小的桌签。你扫描上面的二维码,绑定学工号,就可以微信下单,也可以通过吧台的点餐机点餐。建议先找位子,后点餐,减少排队时间。
一楼生活空间供应热饮、甜点、面包。正式营业后,生活空间营业时间会持续到凌晨两点,打造实验室狂人的“深夜食堂”。
如果说一楼是高颜值,那么二楼就是高颜值和高级感并存。在这里可以体验到精准计量,自主结算和刷脸支付,还能收到卡路里提示。
通过西侧楼梯上二楼,可以看到宽敞明亮的就餐大厅。高挑的人字形屋顶,配合白色的吊灯,营造出舒适的就餐氛围。
二楼的点餐区,分为自助区和点餐区。工作日的中午,自助区仅面向教职工开放。自助区每天共有16种菜品可供选择,菜单每日更新。风味明档口味更为丰富,包括麻辣香锅、蒸菜、卤菜、求是小吃滚粥、重庆小面为代表的川菜等等。
据了解这些菜品前期在其他食堂经过海选,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菜。现在菜单每天不一样。食堂跟浙大公共营养学院的团队合作,对所有菜品营业成分进行分析,形成一个数据库。
网友:新年许下心愿
到浙大蹭顿饭
首次到访自选餐厅,须要刷校园卡并进行人脸扫描采集。完成这一步,在点餐区就可以刷脸、取盘,取餐,就餐,全程无感支付。
在自助取餐台前,托盘放置区也是称量区。系统能够精准测算出选取食物的重量和所含卡路里。当刷脸进场取餐后,无须再刷卡,系统会自动结算,并将账单详情、营养成分等报告通过微信小程序“味莱食堂”发送到就餐者手机上。
食堂整体设计旨在拓展食堂功能,延伸学习空间。除就餐外,学生还可以在食堂自习,讨论,小聚。
食堂整体建筑保持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原食堂的总体架构,秉承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整体符合玉泉校区的大学氛围。“大学校园承载了许多校友的回忆。我们在修的过程中,保留了浙大具有历史文化的东西。原有的梁顶都保留下来了”浙江大学后勤集团负责人说,“装修后的第二食堂颜值高。很多同学来这里一看,觉得眼前一亮,说可以搞毕业晚会了。”
对于这家让人羡慕嫉妒恨的“别人家的食堂”,有网友评论说:“新年一个大愿望,就是到浙大蹭顿饭。”还有网友说:“这可能是我想报考浙大的新理由。”更多的浙大校友开始怀念青春往事:“好想回母校再去食堂吃一顿饭,做一次学生。爱你,我的浙大,我的青春。”
版权申明
凡注有"浙江在线·舆情频道消息"的稿件,均为浙江在线·舆情频道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浙江在线·舆情频道消息",并保留"浙江在线·舆情频道消息"的电头。联系电话:8571-85311340